304不锈钢

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304不锈钢 > 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发黑原因分析

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发黑原因分析

来源:至德钢业 日期:2020-11-02 22:56:41 人气:696

 浙江至德钢业有限公司对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发黑现象进行分析,通过金相组织分析发现夹杂物以A、C类夹杂物为主。经退火、酸洗后发黑的304不锈钢管出现严重的晶间腐蚀现象。固溶处理和酸洗实验后,组织内铁素体数量明显减少,晶界上几乎没有碳化物析出,且经固溶处理后的酸洗板板面较白。分析认为304不锈钢贯酸洗表面发黑的主要原因是:退火不当,在晶界上富集大量的碳化物,使材料处于严重的敏化状态,导致酸洗时出现了钢管表面晶间腐蚀,进而造成酸洗表面发黑。


304不锈钢管热轧后经退火、酸洗后,酸洗板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发黑现象。为此至德钢业对发黑缺陷样品进行了宏观分析、金相组织分析、电镜能谱分析等,确定发黑部分的组织成分,从而探究酸洗板发黑现象产生的原因,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,以保障产品的顺利生产。


一、试验材料与方法


 选取发黑的304不锈钢管酸洗作为样品,其化学成分实测值与国家标准对照见表。由表可见,304不锈钢管酸洗各元素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。观察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发黑情况,并采集宏观图片;磨制金相样,评定非金属夹杂物级别,观察显微组织状态;对表面发黑的304不锈钢管酸洗进行电镜、能谱分析;进行固溶处理与酸洗试验,观察、分析固溶处理后的酸洗板板面情况与显微组织,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酸洗板发黑的原因。


二、试验结果与分析


 1. 宏观分析


 图为表面发黑的304不锈钢管酸洗与正常酸洗不锈钢管对比图片。由图直观可见,选取的304不锈钢管酸洗样品板面较正常酸洗钢管表面有明显发黑现象。


 2. 金相组织分析


 截取发黑程度不同的两块酸洗板试样进行组织分析,1#为较黑板,2#为较白板。由图所示,经客户退火、酸洗的304不锈钢管酸洗出现了严重的晶间腐蚀情况,对比较黑的板面1#试样与较白的板面2#试样得知,较黑的板面晶间腐蚀情况比较白的板面严重;由图所示,基体组织为奥氏体+成线状分布的铁素体;由图所示,碳化物沿晶界析出严重,材料处于严重敏化状态。由此可以推断,析出的碳化物造成材料产生敏化现象,敏化奥氏体不锈钢沿着或紧挨着晶界发生严重的局部腐蚀破坏,即晶间腐蚀。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,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而引起的。


 3. 电镜、能谱分析


 对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晶间腐蚀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见表,由表可知,晶界成分主要为氧化物。


 4. 固溶处理与酸洗试验


 固溶处理可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,对于降低晶间腐蚀敏感性和防止晶间腐蚀效果明显。因此,对钢管表面发黑的304不锈钢管酸洗进行1050℃,保温10分钟,水冷固溶处理试验,再将固溶处理后的试样用3%HF和10%HNO3进行酸洗处理。试验结果如下:如图所示,经过固溶处理、酸洗后的酸洗板板面较白,基体组织为奥氏体+少量的条状铁素体,放大到1000倍观察晶界上几乎没有碳化物析出。由此可知,碳化物的析出是酸洗板发黑的主要原因。固溶处理后的酸洗板碳化物析出现象消失,从而大大改善了酸洗板发黑现象。


三、结果讨论与工艺优化


 显微组织分析得知,经退火、酸洗的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出现了严重的晶间腐蚀,且板面较黑的1#试样比板面较白的2#试样晶间腐蚀严重,由此可见,酸洗板表面发黑程度与晶间腐蚀有关,晶间腐蚀越严重,板面越黑。同时发现,经客户退火酸洗的304不锈钢管酸洗组织处于严重的敏化状态,即沿晶界有大量的碳化物析出。将发黑的酸洗304不锈钢管进行固溶处理与酸洗处理,样品经1050℃、保温10分钟水冷后,组织内铁素体数量明显减少,晶界上几乎没有碳化物析出,且经固溶处理后的酸洗板板面较白。由此可断定,本厂304不锈钢管酸洗表面发黑的主要原因是:退火不当,晶界上富集大量的碳化物,使材料处于严重的敏化状态,从而导致酸洗时出现了板面晶间腐蚀,进而造成酸洗板板面发黑现象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可对304不锈钢管进行固溶处理,以降低晶间腐蚀敏感性和防止晶间腐蚀。同时,也可采用均匀化处理、添加稳定剂、严格控制碳含量及杂质元素在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的含量等,都是降低晶间腐蚀的有效措施。


四、结论


 304不锈钢管由于退火不当,在晶界上富集大量的碳化物,使材料处于严重的敏化状态,导致酸洗时出现了不锈钢管表面晶间腐蚀,进而造成酸洗板板面发黑现象。固溶处理可有效降低晶间腐蚀,从而解决酸洗钢管表面发黑问题。


至德微信.jpg




本文标签:304不锈钢管 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